帕金森氏症通常發生在60歲以上的老人,約有1%的老人罹患該病;男性較女性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。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都是老年人易發的神經退化疾病,也有些類似,看護或是家屬在照顧這一類疾病的病人時,首先要了解雖然這種疾病無法痊癒,但是可以延緩惡化跟控制症狀。
帕金森氏症早期最明顯的症狀為顫抖、肢體僵硬、運動功能減退和步態異常,若有類似的情況,看護與家屬可以即早帶至醫院檢查,把握黃金治療期。目前有許多有效改善帕金森氏症的藥物,規律的運動也有助於帕金森氏症患者復健。看護與家屬不要將病人視為失能的,要相信日常的保健對病程的緩解不亞於藥物治療。
楊小姐最近發現父親經常手指不自覺地抖動,至於每天例行性的散步運動,楊伯伯也越走越慢,常出現一邊手腳不靈活的狀況,有一次甚至跌了一跤。楊小姐便拉著楊伯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,檢驗報告出爐後,醫生診斷是罹患了帕金森氏症 (又稱巴金森氏症)。
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,目前所知是患者腦內生產多巴胺的神經細胞退化所致,但真正的致病原因仍然未明。動作方面的問題會比較明顯,所以有些病人需要看護或是照顧者的機率增加,但偶爾也會伴隨認知、情緒、睡眠問題,因此有時和阿茲海默症難以分辨,末期更是類似。帕金森氏病慢慢進展的過程中,有可能逐漸出現認知障礙、行為失常的症狀,阿茲海默失智症進展下去,也常常在疾病後期,出現肢體僵硬、行動緩慢的動作障礙。帕金森氏病的退化速度相對緩慢。
早期發現帕金森氏症比較少見,因為早期症狀不是很明顯,只有一些症狀如:臉部表情不自然,眼神呆滯,同一邊的手腳,漸漸變得不靈活,輕度而不自覺地單邊顫抖也常常隨之而來。
中期症狀比較明顯,顫抖依然是比較明顯的症狀,加上動作遲緩、行動困難等動作上的障礙,另外可能伴隨自律神經失調、睡眠障礙、聲音無力等神經上的障礙。後期的症狀會跟失智症類似,行動上障礙越來越嚴重,需要拐杖或是輪椅協助。
年齡在50到70歲之間的老人,有1%的機率成為帕金森氏症患者,男性比較常見,另外有頭部外傷病史、經常暴露在重金屬、化學劑、殺蟲劑的人也較為容易得到。
初期的帕金森氏症患者,除了藥物治療以外,運動對於病程延緩有很大的功效,可以去打太極拳、做瑜珈、游泳、登山等等,另外飲食的保養也很重要。末期的帕金森氏症患者,除了動作上的障礙以外,會類似失智症的患者,而且容易跌倒,這時找看護來照顧這類長者的機率就增加。
所以通常這種病患的看護要找力氣不要太小的,因為要協助長者移動,注意防止跌倒,另外,要有耐心,對於失智的症狀要先有一些認識,比較能理解這類長輩的一些認知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