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腎就是所謂的血液透析,家屬或是看護必須要知道洗腎並不是將腎拿出來洗,腎臟是用來將血液中的廢物排除,當腎臟的功能不足時,血液中的廢物堆積會造成全身中毒,所以需要用透析的方次排除身體裡的廢物,因此洗腎治療事實上跟血液有關。家屬或看護都了解,有了洗腎病人就要常常去醫院,因為隔一陣子就要進行血液透析,因此洗腎對於病人和家屬的生活會帶來一定的改變,而常常聽說洗腎是很麻煩的,指的就是這一個部分,需要看護或照服員介入幫忙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加了。
食物中的蛋白質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中,由腎臟來負責過濾。即使腎功能降到只剩50%,多半缺乏明顯的臨床症狀;當腎功能降到20%以下,健康可能會出現嚴重問題;當降到10-15%以下時,如果沒有洗腎或換腎通常都活不久,因此早期發現腎臟的毛病是重要的。
洗腎的高危險群包括: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、蛋白尿、痛風、65歲以上老人、代謝症候群等等,定期做腎功能檢查對以上這些族群是很重要的。
慢性腎病在腎功能剩下60%時,可能會出現夜尿、血尿、蛋白尿等狀況,需控制血糖、血壓、膽固醇等,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護腎保養。需注意病人如果出現水腫、疲倦、高血壓等等症狀,就要預防貧血,也可能酌量使用利尿劑。如果小心的防範,也許可以不用經過洗腎治療,延長腎臟的功能,做到定期追蹤和控制血壓、飲食上少醃漬調味加工、維持理想體重、控制血糖,運動對於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患也極有幫助。
若是家人有疲勞、噁心、下肢浮腫等症狀,就要注意急性、慢性腎衰竭發生的可能。若是急性腎衰竭,洗腎了以後並不一定會終身洗腎,不要諱疾忌醫。
血液透析的病人需要注意限制高磷、高鉀的飲食,而且要注意體內水分的控制:每日的飲水量以兩次透析間的體重增加不超過乾體重的5%為限,可以把每天喝的限水量裝在一個瓶子裡,口渴時分次飲用。
另外若是建立了動脈廔管,每天要注意簍管是否有血流,避免血液循環不順造成栓塞,應避免提重物、重壓等情形,且此類病人身體的免疫系統較弱,要注意防止病人感染。
透析之後要預防血壓下降,或是體液電解質不平衡抽筋的情況,所以透析之後要注意病人是否頭暈,注意防止病人跌倒,多靜養觀察。
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而言,需修正飲食中蛋白質、鈉(鹽)、鉀、磷、水份的攝取。
家裡有洗腎病人,通常全家的壓力都不小。雖然會感覺腎臟功能已經到末期,但是也有洗腎的病人活了十幾、二十年,依然健康,所以樂觀積極的面對,活在當下,容易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。
能夠耐心、細心控管病人飲食、水分,護理好廔管,是合適的照顧者特質,如果陽光正向,可以帶給病人一些歡笑更好。洗腎的病人,心理的支持與身體的維持一樣重要,病人也需要生活,也需要每天有新的刺激,人生有一些盼望。所以如何在不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時間,讓病人有適當的娛樂跟寄託,是所有長照家庭都可以思考的問題。